古代的铜钱,内方外圆,刚柔并济,道尽人生哲理,古人尚且懂得把大智慧融入生活琐碎中。作为几千年后的现代人,更应该懂得这个道理:为人处世,该方则方,该圆则圆,既应该有方的棱角,也应该有圆的柔和,方圆合一,方显人生智慧。
方与圆,就我的理解而言,方是有原则,有坚守,有所为有所不为;圆是有变通,有妥协,学会在非原则问题上妥协和让步。正所谓为人要圆,处事要方,缺一不可,正如没有方孔和圆边的铜钱,一文钱也能难倒英雄汉。
魏晋时代,嵇康与山涛同为竹林七贤之一,同样风姿清逸、满腹经纶、鄙视权贵、心怀天下,可最后两人的结局却截然不同。当时的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皇族争夺政权的手段异常残酷,导致民不聊生。竹林七贤等文人们内心对司马氏的强硬手段非常不满,但是两边的中心人物都想争取这些贤士的支持。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因为更倾向曹氏一族,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并且丝毫不留情面,从此颇招记恨,为后来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后来因为山涛举荐他为官,嵇康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山涛断绝关系,最后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山涛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他处事小心谨慎,虽然内心看不惯司马氏的残酷,但当大局已定,司马氏的掌权的局面已经形成时,他便接受现实,从此仕途坦荡。但是纵观山涛三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他为官不贪,举荐无私,既能为国家的长远利益着想,建议保持州郡武备;又能不阿附权势之争,敢于与贾充等权贵抗衡;他居高思危,仍不失青年时代的清正本色。
我们不难发现,嵇康的悲剧不正是因为他处事过于“方”,做人没有做到“圆”所造成的吗?当时的政治斗争,内心有偏倚本无可厚非,但是一介文人的不满却始终无济于事。面对司马氏的邀请,嵇康因为自己的政治立场可以拒绝,他完全可以婉言拒绝置身事外,后来山涛一番好意举荐他为官,他即使不愿意也可以好言相拒,但他过于坚守自己的原则,不懂变通,最后招致杀身之祸。山涛才是有大智慧的人,他见天下已定,懂得识时务,出山为官,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为国家和百姓尽自己的一份力。其实嵇康内心深处也是信任并且认可山涛的,不然不会在临终之际托孤与他,山涛果然不计前嫌,把嵇康的儿子视如己出抚养成人,最后仍然举荐为官。相比之下,我更欣赏山涛的处事风格,为人处事,有“方”有“圆”,内方外圆,最后成为人生的大赢家。
我们做人就要像“铜钱”,内方外圆,既讲原则性,又讲灵活性。一个人如果过于方正,就像生铁一样,一折就容易断;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久而久之,必定会人人敬而远之,成为孤家寡人。做人就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而内方。
“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让我们融合方圆,做到方圆合一,用智慧赢得人生的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