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重地通城天岳关

时间:2015-05-2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 杨弃/ 吴清明

茫茫幕阜山

  祖国的地理大势,决定了通城县特殊的地理位置。
  通城县坐落在高耸云端的幕阜山主峰下。往北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直到大别山,往东南是丘陵平原直抵罗霄山脉,往西南是洞庭湖平原相连的衡山。幕阜山在这里形成了湘、鄂、赣三省的天然分界线。“一脚踏三省”就在通城界上。
  幕阜山群峰雄峙江南,山中物产丰富,奇珍异木,举不胜举。闻名全国的“本草天香”油茶,就产自主峰下黄袍山绵延数百里的油茶林中。药圣李时珍曾在幕阜山脉的龙窖山(今岳姑山)挖药研究,创作《本草纲目》达半年之久。山中充沛的雨量发源了隽水(下游叫陆水)、黄袍山发源了汨罗江、修水河等无数大小河流。这些河流在滋润两岸万倾沃土和庄稼的同时,偏偏又和灿烂的人文历史紧紧相连。伟大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而亡,成为千古叹息;晚年的诗圣杜甫,落寞地死在平江的一条小船上;修水河岸养育了北宋诗人黄庭坚……
  这些沉重的记忆已经叫人不堪重压,而更多的历史之谜,在扑朔迷离之中时时将我们引入血雨腥风的追寻里!


天岳关远眺

兵家重地通城

    幕阜山南北是五谷丰登的富庶之地,史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谈,两湖自然成了历代统治者的虎视之地。而要得到两湖,安亨鱼米之福,必须控制幕阜山。兵据幕阜山,可南北调遣,行动自如,掌控有度。由于战略位置重要,通城成了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
  沿着通城的大小隘口进山,到处都有巨石高垒之状,虽然那些险峻早已被春风和铺天盖地的松杉、油茶及草木所掩饰,但那悲壮的血雨之声,仍然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和稀有的文字记载之中隐隐传来。
  通城所属的幕阜山部分,雄关排列。有历史遗迹存在的有雁门关、保定关、昭关、得胜关和天岳关等处。有古兵寨遗迹的有槐寮寨、长山寨、棋盘寨、张思寨、南楼寨等处。有雕卡遗迹的有黄旗坳、高龙卡、石家咀、石板坡、南港、南楼岭、苦竹岭、青福冲、永安卡等处。它们栖息在漫山遍野的油茶松杉中,睁着一双双历史的眼睛……
  这些关、寨、雕卡虽然随着战事屡建屡毁,在时间深处,沉默不语,但无疑,那些永远毁不了的遗址,却仍在向人们讲述着悲壮的历史旧事。
  一个遗址是一部书!
  至今保存完好的天岳关又是一部怎样的书呢?


功盖天地 死重泰山

南唐与天岳

       幕阜山历史上曾叫天岳山。如果算上闻名天下的“五岳”,它的海拔排在第三位,不知什么时候,哪位多事之人,将其改为幕阜山,从“岳”中除名了。原因尚不得知,也无有考究之要,天岳关的修建,才是本文的探究之事。
  话说唐朝末期的公元907年后,天下乱得一塌糊涂。史称“甚矣哉中国之乱,未有逾五季者也!”,“五代共五十有三年,汴、洛之间,君十三人,易姓者八……前后凡十国……”,“五代之祸烈矣,而推厥祸胎,实始于唐季之藩镇”。
  公元937年,李昪代吴称帝,建都金陵,国号唐,史称南唐,向后周称臣。南唐建立6年后,李璟上台,称保大元年。辽主入汴时,李曾派使贺辽,请诣在长安修复唐高祖诸陵,被拒绝。南唐发愤图强,也确实兴旺了一阵,先后灭了闽、楚等小国,一度管辖了福建、江西、江苏、湖南、湖北东部和安徽的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
  南唐岳洲剌史宋德权,任上深知守边责任重大,四出察看战略要地。北面虽有滔滔长江作天然屏障,但仍不忘在洞庭湖置办船只,操练水兵。西边的益阳有南唐守将李建期驻扎,可以互相策应,无有大碍,只是东边的幕阜山乃是心腹大患,倘若丢失,乃是悬剑在额,无有宁日。视察天岳关的当儿,宋一望山势,大叫“险!险!险!”随即和监军任镐登上关隘最高处……

初建天岳关

  南唐保大八年(公元950年)六月,寂静的天岳隘口突然热闹起来,岳洲剌史宋德权、监军任镐,率领二千南唐将士到这里安营扎寨,修筑天岳关,建造屯兵的长山寨。
  整个建筑群,都是经宋德权和任镐一道,按照可攻可守,可进可退谋划的。他们从附近湖北、湖南、江西征来三千石匠,将天岳关用巨型条石垒起五丈多高,关下置单拱门,关上十数宽,两边各设垛孔二十来个,可容百来弓箭手操作放箭,关南山脊陡峭,直通至高点只角楼(海拔1538.2米),关北沿山脊直通幕阜山主峰。两边山脊上的关键处,都建有作战的雕卡,既守山脊又与天岳关互相策应。兵士民工一起,又将山脊两边的松树、油茶树砍去,留出三十余丈的开阔视野。与关隘同时动工的还有屯兵之所长山寨。他们在关南的背北风处,选起几处相对较平、又相互连接的山坡,砍树,打土挖石,垒石盖房。
  仲秋,宋德权第四次视察天岳关时,只见雄壮的天岳关在万山丛中拔地而起,关隘上,南唐旌旗如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守关将士手操兵器,站在雄关上威风凛凛。解除心头之患,宋德权满心欢喜,留下一千将士守关,得意地回了岳洲。
  在那个乱世里,洪水猛畜般的战争,说来就来了,任何得意里都蓄满了更大的失落。

后周攻南唐

  天岳关刚刚建成五年,后周南面行营都统领兼中书令王逵为统兵元帅进攻南唐。可怜一个南唐李璟,对内称帝,对后周称臣,对辽称臣,夹缝中也不让安宁。后周一路北犯进逼益阳,杀进南唐守将李建期寨内,建期慌忙抵敌,被五将缠住厮杀,任建期如何能奈,最终被众人活捉了去。所有戎兵二千皆尽斩首,后转下潭州,王逵又令牙将蒲公益(此时已授指挥使)攻岳州。岳州剌史宋德权、监军任镐意志衰退,稍战自溃,天岳关自然暴露于敌掌之上。
  南唐保大十四年(公元956年)二月,蒲公益由岳州进攻天岳关,南唐守将陈泽率众据险抵抗,蒲公益从岳州两次增兵,战事两旬仍未得手。蒲公益见硬攻无果,转而围困天岳关、长山寨,断守将粮水。又月余,关寨内粮尽水绝,将士饥渴难忍,疲倦不堪,战斗力锐减。蒲公益指挥士卒强行抢关成功。南唐守军拼死抵抗,守将陈泽伤重被擒,千余将士尽皆战死。一时,山河易色,日月无光!
  战后,蒲公益登上天岳关,一览雄关壮景,惊叹不已,落暮里远山如黛,近山迷蒙,蒲执意留宿,次晨再看。看着看着,突然觉得如此雄关,不为敌用,即为匪用,不如毁掉了事。即令部下纵火烧寨、裂石毁关。
  好一个天岳关长山寨,顿时成了一堆乱石一地灰烬。

岳飞征杨么

  南宋初年(公元1130年),洞庭湖地区农民从钟相起义,钟相死后,义军在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杨么等头领带领下继续造反。杨么(么yāo同幺字音意),名太,因在起义军诸首领中年龄最小,按照土语习惯最小者为么,俗称杨么。杨么与夏诚、周伦等结寨于龙阳的江北岸。绍兴三年(公元1132年)夏,杨么被推为总首领,称大圣天王,并用以纪年,立钟相少子子仪为太子,拥兵二十来万,起义军以洞庭湖为中心,势力范围西及湘西,南到长沙,北接湖北公安,东至通城天岳关。
  义军修复了天岳关,高关扎寨,成了洞庭湖根据地的东面得力屏障。关隘修复时,杨么亲临察看,部署驻军,谋划方略。关隘修复屯兵后,夏诚、周伦等首领都曾登临检查察看,指挥操练义军。义军战斗力大增。
  为了消灭起义军,朝廷多次派官军围剿。官军采取剪其羽翼,剿灭四周,然后孤立大营的战略。两年里,五次派兵攻打天岳关。守关义军顽强抵抗官军强攻。后来,夜袭、招安、围困,什么方法都用上了,也未奏效。义军的声势,让朝廷日夜不安。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宋朝不得不从抗金前线,抽出岳飞统军前往洞庭湖剿灭义军,岳飞亲领一支精锐之师,来到天岳关。当时,岳家军抗金名气很大,天岳关守军从气势上就有所瓦解,义军坚守了三天,损失将士千余,天岳关被岳家军攻破。
  破关后,岳家军又一次将天岳关夷为平地。可怜一个杨么,被民族英雄岳飞剿灭,历史名声就有了另一种味道。老百姓怜悯杨么的少,歌颂岳飞的多。老百姓还曾在天岳关附近,为岳飞建有岳王庙。杨么的高尚义举,被岳飞的光环稀释得所剩无几。

徐寿辉起义

  中华民族素有抵抗强权,不屈外侮的民族精神,上演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天岳关又一次和民族精神联在一起。
  从北宋末年女贞族侵犯中原开始,直到元朝灭亡的一百多年间,红巾军一直是民间抗金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元末,义军四起。罗田人布贩子徐寿辉与邹普胜、倪文俊举起红旗造反,自称皇帝,号天完国,改元治平,义军迅速攻下江西和湖北的广大地区。
  徐寿辉据鄂州后,派义军很快占领了通城,立即修复天岳关,并派军驻守。
  当时,在数股义军中,徐寿辉势力影响最大。元廷多次派兵追剿,终无果。起义军内讧,成了史上多起揭竿举事流产的最大原因。红巾军也不例外,沔阳义军头领陈友谅,将徐寿辉骗杀,可怜徐寿辉起事十载,英雄一时,竞死于同侪之手。徐死后,天岳关守军携着徐寿辉“统军元帅府”大印,坚守数月,后被官军破关。帅印由一别将护出,该将身负十来处刀箭伤,在逃出天岳关外40多公里的沙堆,被一农民救起。相传,徐寿辉对地处幕阜山的通城十分看重,曾有移都通城之意,故有“统军元帅府”印流落通城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沙堆农民在山坡上开茶园,偶尔挖出此印。如今成了通城县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镇馆之宝。
  灭徐寿辉后,天岳关又被元军所毁。

近代天岳关

  近代史上,天岳关的名字与袓国的命运联系得更紧。
  太平天国运动曾在近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太平军攻下岳州后,水路沿长江下武汉,陆路由东王杨秀清带领太平军从岳州进发攻下天岳关,进入通城,过崇阳、通山、咸宁直指武昌城。在其后太平天国活动的十多年里,义军10次占领通城,并多次指导通城农民起义,义军把守天岳关这个西线的生命通道,留下了诸多佳话,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伐战争时期,原中华民国副总统李宗仁率北伐部队进入通城(《李宗仁回忆录》有记),就是从天岳关开进的。传李宗仁登上天岳关,放眼云海夕照,苍翠连天,想到四分五裂的大好河山,曾感慨万分,更加激起北伐必胜的坚定信念。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湘、鄂、赣红军时期,彭德怀领导的红军部队,曾到天岳关活动,留下了诸多佳话。
  抗日战争爆发后,天岳关是薛岳部队的防区之一,悲壮的抗战往事,举国震惊,时任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曾亲笔写下“气壮山河”的题词,将天岳关的名气推向高峰。这又是一回怎样的事呢?


气壮山河

喋血抗日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全国人民奋起,同仇敌忾,投入了拯救民族、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解放斗争中。
  为了消亡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日寇疯狂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国民党中的亲日派散布“抗日必亡国”的投降言论。为了粉碎日寇的狂言和国民党亲日派的阴谋,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开入敌后,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的胜利,国民革命军也在台儿庄会战,取得了消灭日寇二万余人的胜利,大大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意志,打破了日寇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抗日之初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国民革命军陆军九十二师接上级命令,参加了台儿庄会战。台儿庄在山东省南部(今枣庄市)地区。1938年3月下旬,日军第十师团向台儿庄进攻,一度被中国军队击退,日军猖狂反朴,占领了台儿庄。4月3日,中国军队以40万的优势兵力,在爱国将领李宗仁指挥下,包围了台儿庄之敌,并击退由临沂增援的敌第五师团一部,至4月6日,将两万余日军消灭在台儿庄。《血战台儿庄》的电影,悲壮地再现了那场战役。
  九十二师奉命参加了台儿庄会战,怎么和天岳关扯在一起了呢?

心灵的震动

  夜,已经很深了。一个挂国军少将军衔的中年军人,仍在昏暗的灯前,一支接一支地抽着烟。他的眼里充满了泪水。
  窗外,呼啸着怒号的北风,林涛声越过深不见底的黑暗,由远而近,由近而远,似吼声,似哭声,又似喊杀声……近一年来,这声音听得太多了。它让一些人麻木了,也让一些人消沉了,还让一些人精神死了!想到这里,少将站起来,眉头皱到一起。
  远处又传来了的鸡鸣声,一声声清脆明亮,一声刚息,又一声传来,此起彼伏。在这个人烟稀少的大山夜晚,这声音成了唯一的生气象征。少将拔了拔瓦盆里正在熄去的炭火,一个军人的责任让他瞬间眼前一亮,是的,要举起一炬火来,把民族的前程照亮!啊,那些将士们的生命和血,不正是一炬火吗?
  一年前,九十二师还是一支一万多将士的队伍。刚刚一年过去,全师剩下不足三千人了,他们倒在抗日的战场上。他们都是生龙活虎的青年人啊!在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战争中,他们举起民族的旗帜,用生命的火光照亮世界。有他们的精神,中华民族不死,中国不亡!是的,把他们的精神立起来!
  这位少将是九十二师师长梁汉民。时1939年春节刚过。九十二师驻守天岳关已经两个多月了。


碑林

立碑天岳关

  抗战的天岳关的春节是没有欢庆氛围的,即使是山区老百姓送来猪羊,送来一千斤茶油慰问部队,梁汉民和将士们都十分感动,但残酷的现实仍让大家快乐不起来。清晨,睡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梁汉民,就裹着大衣,立在“天岳关”前。
  黄浦军校毕业的梁汉民,带着全师仅存的官兵,已在这第九战区的防地驻扎三个多月了。他早就知道天岳关悲壮的历史。眼前的关是咸丰五年(公元1885年)重建的。《通城县志》记载“此关于咸丰乙卯为抗御外侵而建”,那时,外国列强正在中国大地横行,企图瓜分中国。全国各地为保家卫国,作了大量准备。湘军将领湖南才子李元度苍劲有力的“天岳关”题词就悬上关上。
  这关好险,“一关锁住万重山”啊,这不正和自己的抗日救国,一个军人就是一重关的理念不谋而合吗?就在这里为英雄的精神立碑,为祖国的荣耀立碑!
  怎样把雄关的历史与抗日的历经结合起来,让其浑然一体呢?
  梁汉民沿着天岳关右边陡峭的山崖,手扯着石缝间的油茶树枝,一步步往上登攀,爬了200米左右,一片300来个平米的小山包赫然眼前,这不正是立碑的好地方吗?这里往下,俯视雄关,往上是更加陡峭的崖岭,这不象征着抗日才刚刚爬了一段陡坡吗?
  “碑就立在这里!”梁汉民对跟随的参谋长说。“你们再具体规划,把图纸给我审查。”


天岳关

台儿庄会战

  开春后,通城、平江、修水200多石匠和近千民工集中在天岳关。定梁汉民感动的是好多油茶榨坊在晏氏榨坊的带动下,主动停工,填出劳力来到了这里。
  “乒乒乓乓”的凿石声漫山传来。听到这铿锵不绝的声音,梁汉民的眼睛里又充满了泪水,这不正是抗日战场上,将士们愤怒的枪声吗?
  在台儿庄会战中,九十二师的官兵,负责从城南进攻守城的日寇。将士们手握简陋的武器,仰攻装备精良的日军,大家没有退缩,只有冲锋。将士们一批批潮水般向敌人冲去,硬是用血肉之躯,撞碎城墙,用刺刀杀进日寇的防线,让鬼子们胆寒颤栗,成为将士们的刀下之鬼!
  那是感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场面,仅九十二师,就有4000多将士,用生命和热血浇铸了中华民族的不朽之魂,一寸山河一寸血!任何外敌要想侵吞一寸中华热土,那就拿命来!
  粱汉民走到正在忙着的石匠间,那些主动起早床、打夜工的六、七十岁的老匠人,让他特别感动。当他们听说修碑建亭是为抗日死去的军人们招魂安魂铸魂时,那些昏花的眼里闪烁的是泛着泪花的光彩。是啊,如果年龄让他们倒回去四、五十年,他们同样是一颗颗抗御外侮的子弹!

武汉保卫战

  清晨,梁汉民登上山头,看到众多的民工在乱石、山崖、灌木和茅草间清理纪念墓地的情景,心里又生出一种感动。国难当头时,如此多的人不分前方后方,都在献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想起血,他又想起了台儿庄战役后,九十二师奉命参加武汉保卫战的情景。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由南京迁至武汉,武汉成了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日寇预期武汉陷落后中国会停止抵抗,从而全面占领中国。部署了重兵进攻武汉。九十二师来不及休整和补充兵员,又投入了武汉保卫战。在外围配合协守田家镇要塞。从9月中旬开始直至要塞陷落,半个月时间里,九十二师在驻守的十多里战线上,与鬼子进行了又一次残酷的搏斗,又有2000多将士为国捐躯……
  梁汉民的心在颤抖,手在颤抖。他的眼睛不敢睁开,那些曾经生龙活虎的笑脸,在自己祖国的土地上,被外敌夺去生命!这是一个积贫积弱民族的耻辱啊!不消灭那些残忍的侵略者,没有一代人勇敢地牺牲,国家怎能站起来,炎黄子孙在自己的土地上被外敌剥夺生命的历史如何结束?!
  勤务兵默不作声,一次次送上用本地茶油烹饪的香喷喷的晚餐,又一次次端回去加热,已经是第四次了。

崇阳遭遇战

  纪念碑碑首的饰物做什么形状?梁汉民思考长久,没有确定,参谋长也没有好建议。一天上午,梁汉民走进了师属野战医院。
  医院里,负伤的士兵躺满了简陋棚房的各个角落,这是他最痛心的地方,好多伤兵由于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在病床上死去。在药物缺乏时,好在当地出产的茶油,有消炎解热功能,又是做膏药的上好调料,山民们从天岳关附近采来大量草药,送给医院做药熬膏,解除一些燃眉之急。
  梁汉民一眼望见李营长。战场上,他是那样勇敢顽强。九十二师撤出武汉后,奉命通过咸宁、崇阳前往通城驻防。哪知沿途早被日军第九师占领。部队趁夜走过咸宁,在崇阳大沙坪与日军遭遇,一场遭遇战打响了。梁汉民命令李营长所在团“一定要为九十二师打开一缺口。”这个团强攻了半天没有结果。李营长主动向团长请战,从一条小溪里摸进了日军后方,一阵猛打,敌人的防线溃了一个缺口,大部队冲了过去,而李营长则被敌人缠住,子弹打完了,就拼刺刀。后来接应的部队仅救出了李营长在内的十来名将士,李营长身负重伤。
  “师长,你不要难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就是死了,变成了骷髅,也要用头颅上的两个洞,看着日寇灭亡!”
  第二天早晨,李营长不治亡故。他和崇阳遭遇战一道献身的700多名将士,把血染在了祖国的山河上!
  梁汉民眼里喷出火来!一定要让李营长和那些死去的弟兄们看着生者是怎样战斗的,看着日寇是怎样灭亡的!
  纪念碑首做上了一颗石骷髅雕像。


无名英雄墓

九岭阻击战

  建制残缺的九十二师在天岳关驻下不久,日酋野岛率部队三路进攻通城,企图南下占领长沙,第九战区负责的九岭阻击战打响了。九十二师所有能战斗的人员都开赴了九岭前线。
  1938年11月,九二师奉命据守九岭关一线的倒背山。十日,日寇以1000余鬼子,2000余伪军,10辆坦克为前导,10余架飞机为掩护进到了倒背山下。飞机大炮对山头进行了半个小时的轰炸扫射,山头的松树、油茶林被连根拔起。步兵开始进攻了。驻守一无名高地的连长孙鸿基,率领全连顽强阻击,一连打退了敌人的五次冲锋。下午,日寇对这个突出高地重点进攻。飞机大炮又开始了地毯式的轰炸。孙连长将部队分散到山下隐蔽。炮火一停,鬼子的冲锋开始了。孙连长指挥一排迅速上山,二排、三排从侧翼两边包过去,待鬼子攻到半山时,山上山下一齐开火,鬼子腹背受敌,丢下大批尸体,慌忙转身逃窜。可惜,孙连长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身负重伤被抬回了天岳关。这一天,日伪军死300余人,伤500余人,沮丧地退回了县城。
  每次战斗过后,伤亡统计表报到梁汉民面前,梁总是不忍心看,那些数字就像一把刀,一刀刀割在他的心上。九岭阻击战又是伤亡将士500多人……

孙大英雄

  九岭阻击战在《长沙日报》见报后,孙鸿基连长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孙是安徽涡阳人,每次对日作战英勇,冲锋在前。其妻黎氏(武汉人)在报上看到孙的事迹后,立即赶往通城。当她到达天岳关时,只看见丈夫的新坟,看到丈夫死后晋升的军衔“陆军少校”。
  染汉民亲自吩咐,将“孙大英雄”单独成墓,埋在翠绿的油茶林中,他是墓道里仅有的单独两墓之一。黎氏在新坟前哭得死去活来,请人在墓碑雕上“故夫孙鸿基之墓”,又执意留下守坟三个月。黎氏每天到丈夫墓前悼念,烧香烧纸默默地陪着丈夫。三个月后,黎氏一哭三回头,走下了天岳关。漫山的油茶树、松树,目送着这位新寡的、可敬的少妇离去,满山绿叶含悲!
  1939年6月,天岳关抗日将士阵亡纪念亭近两万平米的占地面积,已经按图纸整理就绪,各种备料亦接近尾声,梁汉民看后,轻轻舒了一口气。那些阵亡将士即将有个归宿了。
  参谋长告诉他,纪念亭的墓志铭、楹联的征集工作进行得很顺利,通城、平江、修水三县文人撰写的稿件收了不少,等待师长定夺,同时,三县的县长都提出撰词祭祀可否?
  是呀!题词?名人题词不是更为纪念亭壮色增辉吗?梁汉民立即想到了校长蒋中正、战区司令薛岳和军长李仙洲。

英雄墓志铭

  在摇曳的茶油灯下,梁汉民细心读着应征的无名英雄墓志铭征稿。“唉,写文章易,写心难啦!”梁汉民叹息了一声,又放下一篇征文。
  突然,一篇征文落入眼帘。

无名英雄墓志铭

  倭寇侵凌,国土沦陷。本师将士,负全民之重寄,抱杀敌之决心,衔命抗日,驰骋鲁、鄂与敌鏖战达十余阅月。奈我英雄,捐身躯,拼头颅,冲锋陷阵,每多壮绩,迂回继袭,突建殊勋。本师之能达成任务,迭奏肤功者,英雄之勋甚伟也。壮哉!报国尽忠,丹诚昭于日月;舍生取义,浩气连夫乾坤。英雄身死矣,精神震铎寰宇。英雄气绝矣,遗烈彪炳千秋!寄忠魂有托,树后死楷模,爰于已卯五月,辟天岳关之阳,建墓勒石,以旌忠烈。抚碑兴思,幕阜云黯;书帛著绩,天岳星辉。我后死将士,能不缅怀壮绩,勇赴事功,扫荡敌寇,复兴民族,以慰英雄在天之灵者乎?铭曰
  壮志凌云,生活艰辛,连年长征,救国救民。昔同甘若,今竞成仁。出师未捷,何堪先殉?求仁得仁,不负此生。忠昭日月,义泣鬼神。英雄无论,崇高无论。万古凛冽,感昭后人。
  “好!写得好!”梁汉民又读了一篇,改了数字,拿起笔,在文尾慎重地写上: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陆军九十二师师长梁汉民率全军将士建立无名英雄墓纪念。
  梁汉民命人请来作者,亲自陪酒,给其润笔费现洋三百元。


英雄墓志铭

气壮山河

  就在抗日将士阵亡纪念亭紧锣密鼓建设的时候,国民党总裁、国民党军事委会委员长蒋介石的题词“气壮山河”由九战区司令薛岳派专员送来了,同时送来的还有薛岳的题词“浩气长存”。之后不久,军长李仙洲的题词“人类之光”也送到。
  梁汉民立即安排人拓字勒石在无名英雄墓上。祭祀区是一个203平米的方形平台,平台正中是一座5.16米高的碑体,碑体正面刻着“无名英雄墓”,左侧刻着“浩气长存”,右刻“人类之光”.碑首是一颗石雕的骷髅。以示全师誓死抗日,不惜马革裹尸、白骨露野的决心,同时,还代表死去的将士双眼望着日寇的灭亡之日。
  墓碑前8米处,立着蒋介石题词“气壮山河”的石壁。壁由四块大石板拼接而成,高2.46米,长3.96米。从正门台阶登上无名英雄墓,首先看到的是“气壮山河”的题词。
  墓后是约3.4米高的墓志铭石壁。墓志铭刻着梁汉民的名字。字是平江县石浆乡塾师闵默秋先生所书。
  墓碑两侧,各立有1米多高的石雕子弹12颗。宣示了九十二师不忘保卫祖国,保卫死者荣誉的决心。


气壮山河原碑

大气群落

  墓碑工程完成后,配套工程随即全面安装。无名英雄墓的左下方辟为石碑林,国民党军政要员关麟征、吴逸志等及地方政权长官,九十二师将士等题词,刻在大大小小的石碑上。“气吞长虹”、“浩气吞日”、“威震殊俗”、“与天岳长存”等等,壮怀激烈,震动人心。
  碑林下的山头上,建有永久亭。此亭为单层攒尖式方形石亭。建筑面积为32平米。亭内有圆石桌一张,石墩四个。北面的两边石柱上刻有“英雄无名无以能名,烈士有功有所表功”的楹联。亭顶为石梁结构,亭面为石板铺盖。
  墓西约80米处,一处山泉渗出的地方,用条石砌有一方形小井,终年不涸。旁立有梁汉民题字“无名英雄泉”石碑。九十二师驻守天岳关的部队多是饮此泉水,此泉终年不涸。
  从天岳关主道至无名英雄墓,全由2米长的条石铺成,由仪门进入。仪门门楣刻“无名英雄墓道”,两端为石雕龙头,两边门柱雕有半米高的国军军人头像,下刻有“灵护天岳,气壮黄龙”对联。对联下沿雕有两个站岗的军人像。仪门到墓群有170多米长的台阶,台阶连接永久亭、英雄泉、墓群等处总长约800多米。阶梯两旁碑石林立。
  整个建筑群,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一种大气磅礴的构架,一种震撼心灵的魅力。翠绿的松杉油茶相伴前后左右,叶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英雄墓道和仪门

警示后人

  可惜,工程还未完工,梁汉民奉命带着不足3000人的九十二师调防他处,离开了天岳关。离开的那天,全师集合在“无名英雄墓”前,队伍站满了墓地和天岳关。生者向死者举起拳头庄严宣誓,表示了抗日到底,直到胜利的决心。
  早晨的太阳照着每张脸孔,照着他们擦得锃亮的钢枪,照着他们钢铁般的誓词,又照着他们沿着蜿蜒的山路,穿过碧绿的油茶林,向远方走去。照着送行的山民久久挥着的手。
  梁汉民最后走下山头,离开墓地。他向师部参谋和由他带领留下的一个班的士兵们作了最后一次完工交代,转身向无名英雄墓,向天岳关,向欢送的人们,向送给他10斤茶油的老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转身策马而去……离去的梁汉民被调任国防部中将参议,过上有职无权的虚设生活。
  九岭阻击战,从1938年11月后的五年间,日寇始终未踏过九岭一步。直至1944年5月,国民党新一一三师在天岳关与日军作战失利,日军抄后路,前后进攻九岭关,九岭一线才全部陷落,天岳关也被日军占领。
  文革期间,天岳关抗日将士阵亡纪念亭群落被彻底损毁。1987年,时任县文联主席吴自强从天岳关的油茶茅草中发现抗日将士纪念亭建筑群落遗址后,向时任中共通城县委副书记黎时忠汇报,黎时忠向方方面面作工作,使纪念亭建筑群在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50周年之际得以按原貌修复,成为我省唯一的抗日纪念建筑群。《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中国科学院《抗日战争研究》等多次报导此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寇在古时就犯我疆土,屡打屡败,屡败屡来,如今又在我们的钓鱼岛做鬼,狗改不了吃屎!整天打牌喝酒的人们啊!别忘了抬起眼睛看看窥视你幸福的那条狗!别忘了到天岳关去读读先人用血写给我们的那本书!


永久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