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6-06来源:通城县志作者:
历史就在8月20日这天掀开新的一页。受国民党13军压迫南下的原崇阳县团防局长叶重开(中共党员),带着10余名“团丁”押着由农民自卫军装扮的“共匪”,声称要将“犯人”交给反动民团团长刘秀波。于是骗开通城县城城门,率部直奔县衙,和早已埋伏在那里的农民自卫军活捉了刘秀波,缴了民团100余支枪,打响了大革命失败后农民秋收暴动第一枪。
这一天,注定永载史册——1927年8月20日,罗荣桓率领通城、崇阳的农民自卫军智取通城县城,率先点燃秋收起义的烽火。次日,在通城县城创立了中共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通城县劳农政府”。由此,通城被称之为中共红色第一县。
1927年,蒋介石、许克祥分别在上海、长沙发动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亦在武汉公开叛变革命导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1927年8月1日,中共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提出了武装夺取政权,开展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针。
1927年7月,正在武汉中山大学理学院读书的罗荣桓同志受中共湖北省委的派遣,到通城组织和领导秋收暴动。
罗荣桓来到通城后,即与通城县县长王武扬(中共党员)联系,多次与中共通城县委召开秘密会议,成立以主任王武扬,副主任汪玉棠、赵世当为首的暴动委员会。部署了暴动计划:由汪玉棠、赵世当等深入农村,进一步加强各党支部领导,壮大和健全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工人协会和青年促进会等群众组织,宣传“八·七”会议精神,明确秋收暴动的目的和任务;由罗荣桓、刘继宋、肖力等负责组织农民自卫军。
历史就在8月20日这天掀开新的一页。受国民党13军压迫南下的原崇阳县团防局长叶重开(中共党员),带着10余名“团丁”押着由农民自卫军装扮的“共匪”,声称要将“犯人”交给通城反动民团团长刘秀波,于是骗开通城县城城门,率部直奔县衙,和早已埋伏在那里的农民自卫军活捉了刘秀波,缴了民团100余支枪,打响了大革命失败后农民秋收暴动第一枪。
当天下午召开农民自卫军成立大会。总指挥王武扬,党代表罗荣桓,参谋长刘继宋。下设两个大队:通城农民自卫军为第一大队,大队长肖力;崇阳农民自卫军为第二大队,大队长叶重开。会后,处决了刘秀波。“枪决刘秀波啦!”通城人民群众奔走相告,纷纷唱道:“农军暴动有力量,活捉通城活阎王;要想穷人不受苦,组织农友拿起枪。”
秋收暴动次日,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关于“暴动实行民选革命政府”精神,召开全县各区农协代表会,宣布成立“通城县劳农政府”。《中共湖北省委关于湖北农民暴动经过之报告》中,对通城县劳农政府的成立大加赞赏,称:“通城已取得政权。县长表现很好。”
通城县劳农政府成立后,遵循“一切政权归农民协会”的原则,由农民协会组织在全县开展打土豪、捉劣绅活动,实行减租、抗税、分配土地的政策,完成储粮、备钱、收集枪支弹药的任务,开展了全县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
通城如火如荼的秋收暴动,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国民党13军及反动民团迅速向通城疯狂扑来。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9月4日凌晨,罗荣桓、王武扬率通、崇农民自卫军及县劳农政府共500余人向修水转移,途经麦市时,遭国民党13军及反动民团的前后夹击,部队被打散,仅剩100余人参加了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
通城在全国建立的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虽然只坚持了不到一个月,但在那样的年代,却似一道划破黑夜苍穹的闪电,令历史为之改写。
2007年7月,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央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石仲泉在通城调研“八·二〇”秋收暴动时,挥笔写下了“通城秋暴点燃全国秋暴烽火”的题词。
通城名人阮仕星为通城革命斗争深情题诗:“首义秋收八二〇,挥戈罗帅赣湘行。突围麦市秋涛旅,反剿悲歌寿昌灵。白水红河鲜血染,药姑割耳痛军民。世当不屈汉阳市,奔袭咸宁卧国珍。三占县城拉锯久,九岭立马保星城。四行抗战惊天地,气壮山河铁骨铮。赴会单刀同御寇,江南支队发花墩。雄师四野收银邑,七岭三溪耀五星。千万黎元菊妈后,不挠不屈继征程。从来李广难封敕,情满苏区泪满襟。
通城“八·二〇”暴动持续半月之久,是党的“八·七”会议后农民举行的第一次成功暴动;夺取县城后建立了全国首个县级红色政权——通城县劳农政府。暴动动员和组织了成千上万的农民群众投身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和革命勇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通城“秋暴”是实践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最早的成功尝试。
通城暴动虽然取得成功,但由于反革命势力太强,不得不被迫转移,表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走武装夺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是行不通的。通城农民自卫军参加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同志上了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从而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
通城“秋暴”为鄂南乃至全国秋暴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经验,推动了秋收起义的进程。1927年11月中共湖北省委在《最近政治军事状况报告》中指出:“八月底湖北南边的通城县的农民便暴动起来。不久,暴动发展到崇阳县……通城、崇阳的县政权在农民之手,蒲圻、咸宁的四乡也在农民之手……由于通城暴动的成功,鄂南、鄂中、鄂西各县人民纷纷举行暴动。九月二十日,在鄂西的公安、石首、松滋、沙市等县农民也如此暴动起来,占领公安县城”,“通城暴动之后,湖南出现了工人、农民的暴动。广州、湖南:九月初安源的工人武装及农军纷纷兴起。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等省也相继暴发了农民暴动”。
通城暴动造就了一位共和国元帅——罗荣桓,一位开国上将黄永胜。
《罗元帅对古田会议的回忆》中说:“‘马日事变’后,鄂南暴动,有些党的骨干逃出来了,上海大学,武汉大学的学生,在城市里存在不住的也跑到军队来了,所以一些政治骨干几乎百分之百的都是大学生。党代表有我一个,我是从武汉大学出来的。我搞的是通城暴动,当时就是气愤,不服气,搞了几百支枪,也没有办法。”可见,青年罗荣桓投笔从戎的第一功就是在通城实现的,共和国元帅就是从通城起步的。
通城暴动后,通、崇农民自卫军到达修水,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特务连。罗荣桓同志在《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中谈到,“……应该特别提出秋收起义的一支主要部队,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湘鄂赣三省边境收集起来的部队,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是这支部队的骨干,其余的就是平江、浏阳的农民义勇军,萍乡的工人自卫队,通城、崇阳的农民自卫军,以及醴陵的起义农民”。后来,这支起义队伍成为“115师之一部”。
通城、崇阳农民自卫军为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红色政权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作出了巨大贡献。
9月9日,湘赣秋收起义震憾了全国,国民党反动派重兵围剿起义部队,部队一度被打散,唯有经过通城“秋暴”战斗洗礼的通、崇农民自卫军能成建制的归队,这与罗荣桓任农民自卫军党代表有着重要关系。
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同志及时总结了通、崇农民自卫军设置党代表的成功经验,把“支部建在连上”作为治军之要,沿用至今。
通城县劳农政府的成立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县级政权的先河,首次实践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正确理论,为以后苏维埃红色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通城“秋暴”成功后,县劳农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开展打土豪、捉劣绅活动,实行减租、抗税、分配土地政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特别是在农民自卫军及劳农政府向修水转移后,县委副书记、县暴动委员会副主任赵世当等一批革命骨干继续留在通城坚持地下斗争,宣传革命思想。这为以后土地革命时期通城苏维埃政权的建设、湘鄂赣苏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
当时,全国范围内举行农民暴动的地方有许多,但为何偏偏是通城,成为秋收起义打响第一枪的县城?为何全国首个县级红色政权能在通城建立?
根据8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鄂湘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的要求,中共湖北省委亦制订了《鄂南农民暴动计划》,指出:“鄂南因为在武长铁路之间,在政治上可以直接影响武汉,在地理上断绝武长的交通邮电,可以造成湖南军队与政治的恐慌,而大有利于湖南农民的暴动”。还提出,通过暴动要“实行耕者有其田”、“实行民选革命政府”,规定暴动“内部指挥为鄂南特别委员会,直接受省委的指挥”。省委还考虑到暴动的最坏结局“如万不得已时,亦须到通山、通城一带上山”等。同时,将湖北划为7个暴动区,并将重点放在“暴动成功有希望的地方”、“政治观点最清楚的鄂南”。
从地理上来说,鄂南包括通城、蒲圻、咸宁、通山、崇阳、嘉鱼、武昌7个县。通城为最南端,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处,西靠京广铁路,中扼武长路,境内山川纵横,关隘众多,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吴太史慈拒刘表从子刘磐建营磐于黄龙;元末,徐寿辉率部转战通城,遗“统军元帅府印”于清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部南下进驻通城,殉难于城南九宫山;清代,太平军十占通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传说……
同时,通城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自1840年以来,先后爆发过10余次农民暴动,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1925年,通城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且组织发展快,力量强。1926年的北伐战争时期,叶挺将军率铁军进入通城,在这里部署了著名的汀泗桥战役。1927年6月,中共通城县委组织1600余农民自卫军击溃和赶走了夏斗寅部姚德安团,获得了大批武器,经受了战斗的洗礼。更为重要的是通城县政权掌握在共产党员王武扬手中,还有参加暴动的骨干力量汪玉棠(中共通城县委书记)、赵世当(中共通城县委副书记)、黄云岸(县委委员)、黄维勋(县政府第一科科长、中共党员)、谭梓生(县民政科长、中共党员)、刘继宋(原国民党第六军营长、中共党员)、肖力(原国民党第六军排长、中共党员)等。
如此说来,通城既有无可比拟的先天地理优势,又有武装了的农民自卫军,还有数万农协会员的群众基础,更有党的坚强领导,暴动的火烛已处一触即燃之势,在通城响起秋收暴动的第一枪,这是条件的成熟,更是历史的必然!